专业知识 》摄影学习几个关键秘诀
我个人认为艺术领域,学术领域是没有权威的,一切都是在不断演变发展之中变迁着,可以探讨借鉴交流,但不该存在权威。所以,一个人艺术造诣深厚,和他在什么单位,在什么协会,在什么位置关系其实不大的,很多武术高手在民间默默无闻却也是高手。也有很多人虚在其位置空一个名头罢了。我在星光遇到一个80多岁的摄影前辈,他在民国时就开始在上海当摄影学徒,后来在上海设计院从事摄影一辈子,他有一句话我很欣赏:“摄影这个东西是最不能卖老的!”他现在还是经常出现在星光,看着他钟爱一生的各种器材找着当年的感觉。
连续借着金庸老爷子的名头卖弄了一点关于我读金庸武侠之后对放到摄影学习中的感悟,荣幸的是有不少朋友喜欢,我也只是昧着节操借了金老爷子的名头谈了一点本来可以平常心谈得摄影之道,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最本质的只是你本来面对生活,人生的心。但凡事有始有终,今天写最后一篇,心法秘诀篇。说心法只是噱头,归根只是我自己对摄影学习几个关键点自己一家之言的探讨,仅供参考。
天龙八部中,在西夏国的山洞里,很多内功修为不到的人偷看了墙上的壁画而走火入魔; 而在少林寺,萧峰与慕容复的父亲因为强练各种少林深厚的武功而没有释怀一颗慈悲心化解戾气而走火入魔。其实中国武术里是没有内功与外功的说法的,我中学就学过一点武术,拜的是正宗少林洪门,只有形意拳与内家拳的说法,却从来没有内功与外功区别。 金庸先生高明之处在他的武侠世界里虚拟了内功修为的这个说法,其实这是中国传统文人一直固有的思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东方文化对做人与做事从来是不可分割来看待的,即你是怎样的人,那就可以做什么样的事。如果你修为品德不好,那么能力再大,也会认为是有害的。即使强求去做了什么事,也是不可长久的。比如中国自古就有:“胡虏入主中原无百年之运”的说法。蒙古人弯刀快马得了天下,不修文治,不到一百年就回草原去了。这就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思想。
这里举例说很多摄影前辈们说35mm的镜头是人文之眼,比较适合拍人文,于是乎一些人在自己没有去尝试不同体验更多的基础上盲从。 我是最近两年才入了蔡司35mm镜头的,貌似用来拍拍风景更多一些,我觉得一个镜头适合拍什么,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取决于个人审美以及取舍习惯,并不存在什么镜头就一定适合拍什么的说法,最多可以说35mm的镜头拍摄人文更方便一些,但绝对不应该纯在一个权威的说法,误导很多初学者就此盖棺定论,不再去尝试其他。
金庸武侠世界里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即总是很多武林后辈在前辈的基础上,做了武学上的创新,最终超越了前辈。联想到国内不仅是摄影界,还有学术界,艺术界一直以来有一个莫大的习惯,迷信权威。所以搞得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专家学者出来代言做权威论证。或许是我天生叛逆,一直不喜欢迷信权威,就算是我尊重的老师,也只是尊重其个人的德行,并不苟同其全部观点。或许有些人用20mm视角更得心应手,再或者50mm更适合一部分人,他们可以拍的更好。我个人认为分享经验,应该从引导的角度去引导初学者启发式的学习,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一切都是从他们自己的内心出发,而不是告诉他们,你适合什么,你要买什么镜头,你要怎么拍!
很多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应该自己去体验更多,前辈的经验只能是参考,只能是建议,适合前辈的们得理论习惯,并不一定适合你,一切还是回归你自己的内心,回归你做为一个独立的人,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之上。很多理论与数据大都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许再过一些年,就不会出现几个用其他视角的人文大师吗?回归艺术,不仅仅是摄影,绘画,书法,诗词,音乐等等,哪一项说只是练习技巧就可以做出一点成就本身的?如果仅仅是自得其乐是可以的,不用考虑那么多。但如果当作一种艺术去修行,去修炼,又岂止是可以练习技术可以解决问题的?看过许巍在《逆行》中说,如果不是这些年学习佛学,也不会写出像《空谷幽兰》这样有内涵的歌曲。我想,任何艺术与其说在表现艺术,倒不如说在演绎艺术创作者的个人的综合审美素养,不仅仅在看艺术,也是在读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记忆,在摄影世界里,也是一样。
当然,我是门外汉,只是单纯的喜欢,读过几本书,只是肤浅的知道大概。如果真的要拍好园林,大概要从二千多年前园林起源说起,再到这一千多年的审美变迁,还有园林衍生很多艺术,如昆曲等去解读,这是一部书,不是几张照片可以诠释的清楚的。什么角度去看什么角度,代表什么含义,什么位置什么时间可以看到光线借光,借景又绘制另外一幅景象,这些都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而后得。如果不懂园林的艺术,就算技法再高明的人去拍,却也拍不出园林本来的巧妙,最多只是视觉上好看罢了。所以,摄影不仅仅是举起相机之后的事情,还有举起相机之前的事,即平日的内功修为。前几天,北京某杂志社给我约稿人,让我写一篇关于如何打造园林大片的技法文章,被我拒绝了。并非是我清高,而是的确写不来,园林拍摄不需要什么技法,几乎没有慢门,也少用滤镜,有得都是耐心的在一个几亩地的园林呆上一天或者好多天,慢慢看,慢慢走,不经意之间从不同的角落去发现它本来的面目。我们的古人造园时早就把四时节气变化融汇到了园林的元素中,在一个位置,不同的时间段,景色与微妙都是不同的,移步换景的观察需要的只是对园林构造,与造园艺术的了解。